深夜惊魂的智能设备:警惕“伪智能”的日常闹剧?

伴随智能智控产品越来越多,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这种故障频率越来越高。

“半夜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吵醒,关了三次电视还在重播,转头油烟机又自己转起来了。”微博一位用户深受米家智能系统的困扰,@雷军吐槽,道尽了当下智能家居的尴尬。

其实通过搜索,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不仅仅是米家,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失控的案例并不鲜见,伴随智能智控产品越来越多,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这种故障频率越来越高。

笔者认为,看似偶然的设备失控,实则揭开了6800亿规模市场背后的“伪智能”沉疴——当智能设备从家庭小帮手变“麻烦制造者”时,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已然失衡。

油烟机自己转起来了,电视自己打开播放了,空调自动运行了……或许只是简单的设备自我运转,但背后却有系统且复杂的技术难关需要克服。比如油烟机,是烟感传感器误判油烟浓度,或是手势控制按键被油渍污染导致接触不良,也可能源于电源不稳定引发的电路波动;比如电视反复自启,大概率与系统指令冲突或云端信号延迟相关,这类“不听指挥”的表现,本质是设备只实现了“连接”却未达成“智能”。

这些设备不够稳定的背后,则是全行业普遍存在的兼容性差和多设备联动时唤醒手段多,主要体现在“感知和判断错位”“协同体系割裂”和“技术需求脱节”等方面。这些智能技术与实际需求的脱位,导致机器并不能按照人的指令或意志来兑现相应的功能,产品足够智能,但并不是用户所期待的理解人的意思,能感知和判断是非的智能。

很多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越来越多的bug,倘若用户不能及时更新最新版本的话,很容易出现上述微博投诉的情况,就像客服在微博下留言一样。但这种问题不应该只有用户来承担,因为当下不同的智能设备之间如同语言不通的同事,用户买回来,平时使用时就需要切换操控,如果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设备升级、系统更新上,那么对用户来说极不友好。况且,指不定什么时候,异动和异响又会导致设备出现即时响应。

笔者认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让技术学会“读懂生活”。不足够智能的时候,宁可关闭一些智能互联的功能,保持单一的功能,或者说设置时间,晚间可以开启唤醒再开启智能联通的功能,或者通过视觉识别补充语音指令的不足;软件层面,应搭建类似“AI智能体”的中枢大脑,通过BERT模型解析用户习惯,实现“下班提前开空调、睡前自动调灯光”的预判服务。边缘计算技术的普及同样重要,能将决策留在本地,既降低云端延迟,又保护隐私数据。

当然,行业标准的统一更不可或缺,需要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减少不同设备不同品牌之间“各自为战”的乱象。

科技要和生活交朋友,而不是影响日常的生活,企业要从“参数竞赛”转向“体验深耕”,但是后者是日久之功,而不是当下兑现,对很多企业来说,需要沉下心来。同事也要放弃控制思维,而拥抱无感服务,让智能设备真正融入生活,要真正做到当用户需要的时候,设备就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就隐身,这才是技术与生活的琴瑟和鸣,而不是时不时一惊一乍地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

赞 (0)
上一篇 2025年10月30日 15:20
下一篇 2025年10月30日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