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造车:富士康的“借壳”突围与“移动客厅”的豪赌

富士康也迫切在消费电子之外,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在卸下SDP工厂的包袱之后,夏普再次将“造车”提上日程。近日,有消息显示,日本家电品牌夏普宣布,将在2027年发售首款纯电动汽车LDK+,并考虑通过家电卖场和住宅建造商等渠道销售。

通过从传统4S店转移到家电卖场的渠道决策可以发现,夏普造车看中的并非汽车市场,而是当下中国家电企业跨界造车时普遍强调的“人车家生态”。夏普计划将汽车打造成“客厅的延伸”,挖掘移动客厅以及移动办公室的场景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夏普造车背后,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战略意志,反而具有“富士康”特色。据悉,夏普预计发布的车型LDK+将基于富士康电动汽车平台打造,借此帮助夏普以及富士康创造主业之外的增长极。

夏普刚刚抛弃亏损的液晶资产,实现扭亏,如今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造车业务上。而富士康也迫切在消费电子之外,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以造家电的思维造车

夏普造的是车,也不是车。相较于把车看作是出行工具,夏普更加期望汽车能够成为了家之外的客厅,强调的是“停车后”的场景,而非移动中的场景。

此前,代号为LDK+的概念车展示的是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愿景,车内不再是驾驶舱,而是融合了家庭影院、移动办公室乃至家庭能源枢纽的智能生活空间。夏普将这款概念车称作“只有家电制造商才能打造的客厅式座舱”,希望用户在停车后把车辆当作客厅的延伸空间来享受。

基于此,夏普打造的将会是一款MPV车型。据了解,MPV车型的产品定位在于“宜商宜家,场景融合”,产品设计更加强调集工作、娱乐、休息于一体的"移动第三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需要一辆车既能满足工作日商务通勤的专业形象,又能承担周末全家出游的舒适任务,因此MPV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被赋予了"移动的家"或"移动客厅"的期待。消费者对车辆的舒适性、智能科技和空间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恰恰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车的长处。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夏普既想造车,又想保留家电基因的想法,算不上新鲜,同时也缺乏应用场景。汽车家电化也不是新鲜的创意,车内大屏、车载投影、家电互联、V2H、太阳能等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被其他玩家验证过。而在夏普之前,已经有多家家电企业跨界造车,但包括创维汽车在内,家电企业造车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而“停车后把车辆当做客厅”的应用场景相对较窄,除了在家庭出行时能否发挥一定的作用外,在日常使用中,需要面临用户“停车不如回家”的需求拉扯。如果家够舒适,人们在外停车看电影的场景并不常见。而对于需要长期生活在“停车”场景的用户来说,房车是更加舒适、便利的选择。

富士康基因与造车执念

尽管夏普同样存在创造第二增长极的需求,但造车更多是富士康的“执念”。

财务数据揭示了夏普转型的紧迫性。夏普在2022和2023财年连续净亏损超千亿日元,尽管在2024财年利润指标转正,但营收仍下滑7%,传统主业增长乏力。夏普发言人曾坦言,推出电动汽车正是源于主营业务缩水造成的压力,公司希望将电动汽车培育为新的收益支柱。

然而,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夏普造车的幕后推手是富士康。事实上,富士康造车的执念更强。作为苹果iPhone的代工巨头,富士康一直渴望将代工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它曾高调宣布目标是到2025年为全球5%的电动汽车提供代工制造。

然而,其造车之路屡遭挫折。从早期投资拜腾无果而终,到为Fisker等品牌代工的项目惨淡收场,甚至出售了位于美国的电动车工厂。也就是说,富士康依靠自身的能量难以推进其造车业务前进,夏普反而成为了一个比富士康自身更好的外壳。

公开消息显示,2016年,富士康收购夏普66%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此后,夏普便成为富士康战略棋盘上的一枚重要棋子。而此次造车,夏普提供的是品牌与渠道,而开发则完全基于富士康的电动汽车平台。

在自身品牌屡战屡败后,借助夏普这一拥有广泛消费者认知的品牌进行尝试,成为富士康推进造车大业的现实选择。依托夏普,富士康能够打破传统,将汽车与夏普自身的智能家居业务形成协同,走出一条不同于特斯拉、比亚迪的路线,聚焦“移动智能空间”的差异化赛道。

与此同时,富士康的目标并不止步在夏普造车这起事件上。富士康希望将其在电子制造领域积累的大规模生产、成本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经验复制到汽车产业。富士康的终极愿景在于,降低造车门槛,让客户能像在超市挑选商品一样,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底盘、电池和软件配置。这种"零部件超市"的思路,是富士康将其制造能力转化为行业平台野心的体现。

总而言之,富士康的"造车执念",是其作为全球制造巨头在主营业务面临天花板的压力下,一场主动的突围之战。它并非想成为下一个特斯拉,而是希望利用自身制造长项,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幕后英雄"和规则参与者之一。

赞 (0)
上一篇 2025年11月10日 20:23
下一篇 2025年11月10日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