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布局新基建,等风来不如去造风

1.jpeg

[钉科技述评]“上半年失去的,下半年补回来”。今年以来,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但稳中向好仍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疫情持续得到有效控制,当前经济运行逐步回暖,发展依旧是不变的主题。在推动新发

[钉科技述评]“上半年失去的,下半年补回来”。今年以来,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但稳中向好仍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疫情持续得到有效控制,当前经济运行逐步回暖,发展依旧是不变的主题。在推动新发展的过程中,“新基建”正在成为新支点、新引擎、新动能。当然,投身“新基建”,机遇和挑战并存,而对那些做过颇充分准备的中国科技力量而言,机遇和挑战,都是动力。

经济回暖,“新基建”成新动能


《数字化生存》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当前,数字时代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生活方式的变革,很多时候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前提。那么,作为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也必须提速前进,满足更多需求的衍生和变化。由此,“新基建”,也持续被热议。

今年“新基建”的持续火热,相遇了特殊的时间段:在中国,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经济回暖,但全球经济整体的运行压力依旧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提质提速都需要新动能。指向数字经济发展,突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作用和协同效应,“新基建”正是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4月下旬,“新基建”的内容首次得到了明确,涵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等三大领域,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则被涵盖其中。相关的会议内容显示,要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两会期间,科技圈代表委员将“新基建”相关内容作为了建议、提案的重点,“新基建”概念更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以支撑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建设为核心亮点,伴随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持续迅猛增长与大量行业提高数字化转型效率的需求,结合5G通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维度应用的广泛需要,“新基建”带来了新机遇。

众多的科技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无论是推进5G基础技术和应用的华为,挖掘数据和云端算力价值的腾讯、阿里、浪潮,是在新能源出行领域持续布局的吉利,还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方面广泛布局,在B端技术支撑和C端实际应用上综合发力的康佳……看起来,“新基建”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腾讯会议相关报道画面)

时间战役,“新基建”存新挑战

如同硬币,“新基建”也有两面,机遇可观,挑战难免。新热点成为新动能,从来在“接地气、聚人气”的过程中完成,落地同样是关键,而不是存在于口号和概念中。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等都需要产学研领域的共同参与,企业则会是主要的实施者。“新基建”说易行难,挑战会来自多个维度:

首先,人才储备。“新基建”三类基础设施,目前主要指向七大应用领域,项目间几乎都带有关联性。比如,工业互联网要顺利布局,就离不开5G、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支撑,低时延让5G帮助实现无线自动控制;5G与边缘计算结合,缓解带宽压力、减低传输成本、提高分发效率;5G与AI结合,通过精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损耗……

从这里看,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指向“一专”,而且会指向“多能”,要具备跨界思维、跨领域融合创新的能力。同时,后续的人才培养也需要兼顾数字技术与应用技术,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最贵”,从来不是一句笑谈。

其次,技术准备。包括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内的重点项目,看上去“虚拟化”,感觉体量很轻,但实际上,“基础设施”与“建设”的字眼,直接体现了“新基建”是重技术投入的领域,发展要遵循“重”模式。

同时,一个“新”字,不仅在表现与传统基建的区别,其实也在表明一种求变的态度。求变,就是要在关键技术上进一步摆脱对外依赖。无论是近年来的国际环境还是今年全球突遭疫情影响的现实,都对此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要。

再次,资金投入。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技术的积淀,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特别是,“新基建”涉及的领域众多,且关联密切,衍生的新变化与技术间的新融合会自然发生,这也会增加不确定性以及试错等的风险。

同时,“新基建”中的多个领域和项目,之前已经在陆续布局,目前仍在发展的初期,这表明,投入回报未必能很快见效。

综上,搞“新基建”要有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流于概念和口号,实干落地才是关键;部分项目短期回报未必可观,要坚持长期投入,要有迅速发力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决心。整体看,“新基建”是时间的战役,蹭或等,难有作为。

机会红利,等风来不如造风去

机遇常公平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但抓住与否,往往不取决于机遇本身。

整体看,“新基建”是新的机会红利,但机会垂青有准备者,他们已经在展露头角:比如深耕5G的华为,精研云计算的腾讯和阿里,在B端与C端综合挖掘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潜力的康佳,持续探索数据价值的浪潮等。

先看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的5G。无论网络部署还是应用创新,华为都是中坚力量,助推5G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因为他是能提供端到端5G全系统的厂商,优势显著。

5G无线方面,可提供全系列全场景基站产品;承载方面,产品具备50G接入/200/400G核心汇聚超大容量,可满足未来3-5年需求,支持长期演进;核心网方面,通过融合方案协助运营商简化5G建网初期的复杂性,快速完成用户迁移;终端方面,持续推出高性能、强体验产品。华为还联合运营商开展了大量的5G创新应用孵化工作,推动“百行千业上5G”。端到端的全面领先让华为获得了全球领先运营商的认可,引领5G全球规模化商用。

视线转向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阿里云和腾讯云在国内合计占超过60%的份额,是真正的头部玩家。

(数据:Canalys)

今年以来,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开工,建成投用后将具备20余万台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阿里云,未来3年将再投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疫情以来,腾讯云和阿里云这两朵“中国云”,也为国内和海外贡献了不少力量,加码“新基建”,应该会更有作为。

也有企业以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积累为依托,深刻理解各领域间的联系,展开综合布局,康佳是推动应用的建设者。同时,其更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产品让C端市场真实感受“新基建”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康佳就围绕5G、AI和8K、Micro LED等多维度综合布局,一方面打造尖端产品,把“新基建”落实到消费级应用。例如康佳与咪咕联合建立“5G超高清联合实验室”,整合双方资源,加码超高清视频领域。在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就采用了康佳领先级的Micro LED产品和8K电视,进行5G超高清直播。另一方面康佳利用前沿技术,构建以电视为核心的家庭IoT控制,智慧生态。与深圳移动建立首个5G商用基地、与华侨城联合落地智慧酒店及智慧城区,康佳积极打造更加智慧化的万物互联解决方案。


浪潮与康佳类似,突出大数据能力之外,也在5G、特高压、高速铁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它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布局。

大数据领域,浪潮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服务器开创者,拥有业内最全面服务器产品线,提供IaaS层硬件基础设施。根据IDC数据,2019年浪潮服务器业务位列全球前三、中国第一,且连续多年服务器增速蝉联全球第一。

综上来看,无论华为、腾讯、阿里,还是康佳、浪潮,无不是底蕴深厚、热爱创新、坚持奋斗,会是“新基建”大潮的中流砥柱。

《数字化生存》中写道:“创造未来,便是预测未来。”其实,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能够创造未来的企业,其实都对未来有前瞻性地判断,并做了充分准备,然后笃定前进。科技企业布局“新基建”正如此,等风来不如造风去,大道从来至简,而路一直在脚下。(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


科技企业布局新基建,等风来不如去造风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9日 02:16
下一篇 2024年03月29日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