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欧洲豪赌:185亿收购德国零售商背后的战略逻辑

作为一家典型长期主义的公司,京东更加倾向于重资产模式。

  9月18日,有消息指出德国反垄断机构批准京东收购欧洲消费电子零售商MediaMarkt的交易。根据交易条款,京东将以每股4.6欧元的现金对价完成收购,收购总额约为2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该机构表示,考虑到京东在德国的业务目前相对有限,因此此次收购几乎不会引发任何竞争方面的担忧。

  这起收购案,折射出京东未来的战略方向。自2023年以来,京东多次展露出其对国际化的兴趣,并在2024年明确表态。而今年,则是京东付诸行动的一年。消息显示,在德国的收购案,是京东国际化战略的最新一环,而在此之前,京东先后在日本以及欧洲落子,并买下多家零售商。

  业内人士指出,京东近年来的动作进一步彰显了其作为一家供应链企业的特质。相较于在国内谨慎收缩的阿里而言,京东的战略布局表露出“扩张”的特性,一边在国内大举布局京东Mall以及即时零售,一边又将触角伸向境外市场。

  这背后既蕴含了京东自身的战略发展需要,也表明出海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大势所趋。以京东为代表的零售业也正在跟上制造业的脚步,在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其中拼多多以Temu的轻资产模式渗透欧美,而在国内收缩线下零售业务的阿里,也早已上线国际站与海外电商开展并购与合作。尽管京东并不是最早的出海的零售企业,但它的步伐却走得不慢。

  合作共赢

  出海谋增长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必选项。

  伴随中国消费市场增长逐步放缓,包括电商在内的诸多行业面临的是需求饱和以及增长天花板近在眼前的共同困局。企业想要继续增长,就要创造新的零售业态以及增量市场。而这恰恰是近两年京东押注的地方。在国内,京东加码外卖业务,期望即时零售能够带来新的增量。而在国外,京东则期望通过国际化布局,拓展海外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同时,出海也是中国企业的共同思潮。这其中既包含了京东的竞争对手,也包含了京东的合作伙伴。在竞争对手层面,拼多多以Temu,通过低成本、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进入欧美市场。而阿里则通过国际站,在海外频繁并购,加速全球化布局。

  而京东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从事消费电子以及家用电器的企业,如今已经进入品牌出海阶段。而京东作为国内重要的家电零售平台,其国际化进程不仅是其自身业务扩展的代表,也是其合作伙伴的需求。

  借助京东在海外布局的零售平台,中国家电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在全球铺设销售渠道,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以及传统销售模式难以迅速拓展的地区,电商平台能通过线上销售、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电商平台以及中国家电品牌的共赢。

  通过零售平台的出海,中国家电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经销商和代理商渠道,而是通过自建渠道直接面向全球消费者,提升了品牌价值的同时,也拓宽了全球市场的销售网络。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格局,也为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提供了更多战略选择。

  京东的优势

  作为一家典型长期主义的公司,京东更加倾向于重资产模式,尽管早期建设需要投入巨量资金,但也产生了相应的巨额汇报。早期京东大手笔投入物流建设的决策饱受质疑,但物流板块也逐渐成长为了京东营收来源,甚至是京东的护城河。

  而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京东再次重仓线下,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京东Mall,提前押注新的零售业态。而在国际化过程中,京东仍然坚持“重投入、慢回报”的思路。这背后,主要是因为京东是一家由供应链驱动的公司。

  京东自成立以来就不同于纯平台电商,它的核心是供应链和物流效率。这种逻辑天然要求“做大盘子”,因为规模越大,供应链的效率越高,边际成本越低。因此,京东的零售基因也让它更倾向于扩张而不是收缩。这也是京东近年来战略不同的地方,在阿里战略收缩线下商超布局的情况下,京东仍然大局投入线下门店的布局。

  电商是表层,物流是核心。国际化并购零售商,表面上是为了开拓市场,实质上是为供应链寻找更大舞台。通过在欧洲落子,京东可以把中国的制造业与海外消费者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与其“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企业定位高度契合。

  当然,京东的国际化并不会一帆风顺。

  重资产模式意味着成本高昂,回报周期漫长。在竞争激烈、消费者偏好多变的欧洲市场,京东需要经受长期的磨合。同时,在海外市场,消费者习惯与竞争格局千差万别,京东能否真正复制国内经验,仍需观察。


赞 (0)
上一篇 2025年09月22日 19:59
下一篇 2025年09月22日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