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争锋,腾讯会掉队吗?

1.jpeg

原标题:AT争锋,腾讯会掉队吗? 流量时代,腾讯无往而不利;数字化时代,流量效应消失,腾讯该怎么办?

原标题:AT争锋,腾讯会掉队吗?

流量时代,腾讯无往而不利;数字化时代,流量效应消失,腾讯该怎么办?

文:侯继勇

编辑:黎帅

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一名互联网老兵,五年前公司上市后从公司辞职,开始全球各地旅行,过上了财务自由的生活。

有点像最近流行的网剧《三十而已》中的梁正贤,区别是没有爱交女朋友的爱好且不婚主义的套路。

这位朋友最近有点烦,甚至连旅游的心情都受到了影响。他在网上向我吐槽:最近炒股亏了不少,老办法不灵了。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朋友只炒三家公司的股票,分别是腾讯、阿里巴巴、Facebook,谁市值低买谁。

他的炒股逻辑是:这三家公司应该是同一市值的公司,互为对标,低买高抛,稳赚不赔。过去五年,这套办法屡试不爽,他炒股收益不错。

基于这一炒股逻辑,最近他卖掉了阿里巴巴、Facebook的股票,重仓了腾讯。

现实让他很崩溃:截止9月4日,在香港联交所,腾讯控股目前市值为49635亿港元,阿里巴巴为59308亿港元,AT之间是只差了约10000亿港元。

北京这边已经是深夜12:00了,加拿大温哥华正是早上8:00,我的朋友聊兴正酣,他的问题不是腾讯什么时候能够追上阿里,而是过去那套估值逻辑是不是还成立。

把这个问题换个说法:阿里与腾讯还是不是同一级别的公司?再换个说法:中国互联网领域“AT争锋”的格局还会继续下去吗?

为了方便描述,媒体对互联网行业曾经做了很多标签式的划分,比如三大门户、比如BAT等,也包括AT,人们认知企业的方式容易被标签固化,以为世界就这样了,再也不会变了。

实际的情况却是,行业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三大门户统治中国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BAT也成了历史,未来AT格局也会成为历史。

后AT时代的格局会如何,腾讯与阿里巴巴之间市值目前相差1万亿港元,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吗?AT争锋,腾讯会掉队吗?

我打着呵欠最后回复了我的朋友:是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了,不打破标签固化的成见,用现在分析未来,就是用老眼光看新事物,肯定会误判,赚的钱是会赔出去的。

1

云计算竞速:AT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去五年,阿里巴巴、腾讯两家公司估值交替上升,一步步拉开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对手,形成了AT争锋的格局。

腾讯市值开始落后于阿里巴巴,是最近一个季度开始的,最近一段时间,两者之间的距离更是一步步拉开。

蚂蚁金服将很快上市,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市值将超过万亿美元,将是腾讯的两倍,这还不算阿里系旗下的其他未上市公司,比如菜鸟物流等,腾讯与阿里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

AT争锋保持竞争均势的格局正在演化为一个“五级金字塔”的格局:万亿美元的阿里系为第一级,5000亿美元的腾讯为第二级,头条、美团、京东、拼多多等千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为第三级,百亿美元市值以上的公司为第四级,其余公司为第五级。第五级公司是金字塔的底层,潜伏着颠覆现有结构的力量,但要等到下一个创新周期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迄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三巨头(新浪、搜狐、网易)、后三巨头BAT时代、AT时代,现在正在新时代的门口。

阿里、腾讯营收(亿)对比(来源:网络)

企业沉浮、产业格局衍化都与一个大趋势同步,这个大趋势就是技术创新的方向,AT竞争均势的瓦解缘于两家公司在下一个技术大趋势下的不同布局。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创新周期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技术是云计算,关键市场是2B市场,在云计算市场,AT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开。

2020年Q2腾讯营收1148.83亿同比增长29%,净利润(Non-IFRS)301.53亿同比增长28%,高于市场预期,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单季收入298.62亿元,同比增长30%。

代表未来方向的腾讯云的收入仍未单独披露,被列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统计范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是腾讯的未来业务,增速与公司整体持平,算得上中规中矩,算不上惊艳。

8月20日,阿里巴巴公布2021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云业务季度营收123.4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9%,增速远高于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

考虑到阿里巴巴云计算规模远大于腾讯,增长难度更大,腾讯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力远落后于阿里巴巴。按这一趋势,AT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

公司市值反映了公司的现实,更映照这公司的未来,腾讯市值掉队,反映的是腾讯在未来之战的状况。

2020年3月,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阿里云市场份额达46.4%排第一,腾讯云市场份额18%排第二,百度云市场份额8.8%排第三。

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仅因为踩空一次技术浪潮,曾经的王者就会掉队落伍,城头变幻大王旗,IBM、思科、英特尔、雅虎这些公司早已不在巅峰,只有名字人们还很熟悉。还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因为踩空移动互联网时代,差点万劫不复。微软再度崛起,原因是踩中了下一个浪潮,也就是云计算驱动的2B市场。

腾讯必须拿下云计算,这是未来之战,失去云计算,腾讯就会失去未来。腾讯没有选择,必须奋起直追。

2020年5月,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布局新基建, 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研究资源”三大能力,以投带产促进数字经济“内循环”,打造腾讯To B生态。

2

杭州没有饭局:今天不做,将来就会死掉

从市值上看,AT之间距离拉开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今天的后果在十年前就种下了前因。

2010年深圳IT峰会,BAT格局已然形成,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人难得同台,主持人问了三个人一个问题:怎么看云计算未来的发展?

李彦宏认为的答案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云计算还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离应用普及还远。

唯有马云对云计算是肯定的:“我最怕新瓶装旧酒的东西,阿里巴巴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如果我们不做,将来会死掉!”

回顾这段故事,很多人马后炮,认为马云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云计算。其实除了马云的远见之外,还与阿里巴巴的业务实践有关:电商是典型的互联网应用,传统IT解决方案没有办法解决阿里巴巴的问题,这成为制约阿里巴巴继续向前发展的问题。

阿里云营收(来源:美股研究社)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商界精英齐集中国,会后马云邀请了比尔·盖茨,钱伯斯,以及EMC、甲骨文等全球IT巨头的高管齐聚杭州。

那个年代,跨国IT巨头最受媒体追捧,那一年博鳌论坛,央视的水均益采访比尔·盖茨,期间负责微软PR的陈然峰向我感叹:老板(盖茨)刚才问能不能给30分钟眯一会,太困了。

全国媒体猜测马云轻易把那么多大佬朋友拉倒杭州去干吗,猜来猜去没有一致的答案。后来媒体朋友开玩笑喷马云:就是搞了个“杭州饭局”,秀下朋友圈,显自己牛逼。

事实不是这样的,2003年淘宝网成立,2004年支付宝成立,淘宝、支付宝业务是典型的互联网业务,海量用户,波峰与波谷切换频繁且落差巨大。马云把这些大咖请到杭州,不为吃猪肉,不为逛西湖,而是为了解决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杭州没有饭局,有的是问题。马云没想到,大咖云集也没能解决阿里巴巴的问题。没有办法的办法,阿里巴巴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干。

2009年,我在杭州参加阿里巴巴“聚划算”的新闻发布会,阿里巴巴合伙人王帅说:我给你介绍个牛人,你们聊聊。我问:聊啥?老王说:你看着聊,随便聊。

老王介绍的人叫张建锋,发布会酒店的咖啡馆里,我们两人坐在高脚椅上聊了两个小时。张建锋讲了两件事:聚划算平台由阿里巴巴自己搭建的系统支撑;未来这套系统会支撑整个阿里巴巴的业务,甚至可能会成为对外销售的产品,跟IOE(IBM+Oracle+EMC)提供的IT解决方案一样,不同的是,IOE解决的是IT时代的问题,阿里巴巴这套系统解决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问题。

聊完很兴奋,整出了3万字的采访录音,写了篇5000字的大稿。编辑痛批:吹牛你也信?搞得我自己也怀疑了,稿子最后被毙掉了。

一年之后(2010年),马云在深圳IT峰会上语出惊人;五年之后(2015年),“去IOE”流行,同年,马化腾两会议案“互联网+”;十年之后(2019年),产业互联网流行……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很多人都会经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个阶段,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先发优势很重要,后发者补课很难。

3

杯水论博鳌:2C生活很精彩,2B服务很遥远

马云问计杭州,直接影响了阿里巴巴的未来,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

2005年,博鳌亚洲经济论坛我还经历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与马化腾有关,同样与腾讯的未来有关,与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的格局有关。

那一年腾讯开始发力门户网站qq.com,马化腾去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三大门户在前,腾讯网看起来机会渺茫,马化腾希望借势“博鳌亚洲论坛”做推广。

负责腾讯财经频道的林明军来找到我,说有没有时间采访他的老板马化腾。采访完比尔·盖茨的第二天,我去采访了马化腾。

博鳌会议中心大堂酒吧,我跟马化腾要了两杯白水,一聊就是两个小时。我的问题是,腾讯为什么会进军门户?马化腾的回答是:腾讯未来不止进军门户,还要提供邮件、通讯、资讯、游戏等各式各样的互联网服务。就是什么都干,我问他,那整个腾讯的定位是什么?他回答:可以叫做“在线生活”平台。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来源:公众号乱翻书)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定义“什么都做的在线生活平台”,我说那不就是“TSP(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Total Solution Provider)”吗,就叫“互联网生活TSP”吧。

马化腾点头微笑,不置可否。“互联网生活TSP”不是个好主意,TSP是对企业客户的,太拗口了,不适合消费互联网。

顺着TSP,我问马化腾:腾讯会进军企业业务吗?他果断地回答:不会!腾讯将专注于提供网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不久后,马化腾委托公关部的同事送了本《海星模式》,那本书至今还摆在书架上,旁边是几十本如《基业长青》、《世界是平的》、《赢》等过去数十年在中国流行的各类经管书籍。

偶尔站在书架前翻看,会有些恍惚,一种置身于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繁华与喧嚣的感觉。

《海星模式》是罗德•贝克斯特朗的作品,海星有很多条手臂,这本书表达了一种可能,互联网企业可以像海星一样多元化发展,这本书算是腾讯多元化发展的理论指导之一。

接下来的十年时间,腾讯基本贯彻了《海星模式》的逻辑,全面开花,四处出击,直到3Q大战爆发。

海星模式是成功的,基于QQ带来的巨大流量,腾讯在邮件、门户、游戏、视频等业务领域都做到了行业第一。马化腾还染指电子商务和搜索领域,他先是推出了拍拍网和在线支付系统——财付通,继而推出搜搜。腾讯看起来无所不能,马化腾要一统天下(中国互联网)了。

2005年其实是腾讯历史上较为困难的一年:除了流量,什么也没有。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记载:腾讯2004年6月上市,支撑腾讯上市的,是“移动梦网”业务,也就是SP业务,腾讯一度是“移动梦网”最大的合作伙伴,是最大的得益者,当时腾讯接近七成的营业收入来自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业务,而后者在腾讯上市的前一天发布了清理整顿的“通知”。

2005年也是腾讯最有希望的一年: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可能。

让腾讯受益最大的是游戏,2009年,腾讯的网游收入超越盛大成为行业第一,马化腾击败了两位曾经的中国首富而登顶中国首富,丁磊与陈天桥,游戏成为腾讯的现金牛,是今日腾讯帝国的钢筋铁骨。

4

乌镇东兴饭局:有利则聚,无利则散的朋友圈

2017年12月3日—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一张乌镇饭局的照片刷爆网络,压过了乌镇会议本身,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照片中马化腾居中而坐,刘强东、王兴、雷军、张磊、张一鸣、程维、沈南鹏、宿华、杨元庆、王晓峰、姚劲波、周源等人分列两边环座。

马化腾投中了在座很多人的公司,包括王兴的美团、刘强东的京东、程维的滴滴、王晓峰的摩拜、姚劲波的58同城等。

网上有文章形容这次饭局:“昭明书社群雄毕至,精英咸集,凡落座者,若非时之俊彩,亦为当世星驰”。网友在讨论马化腾廋了、程维胖了之余感叹:马化腾的朋友真多。

2015年,BAT三分天下,腾讯即为三雄之一,还有这么多盟友,当时很多人预测,未来中国互联网腾讯将雄霸天下。

腾讯能有当日之局面,与5年前(2010年)的3Q大战有关:2005年后,腾讯在“在线生活”战略下四处扩张,无往不利。随着腾讯的成功,行业对腾讯霸权的不满开始积蓄。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题为《“狗日的”腾讯》封面头条文章,把腾讯作为互联网公敌进行批判,在当期封面上,围着红色围巾的企鹅身上被插上了三把滴血的尖刀。

乌镇东兴饭局(来源:网络)

《腾讯传》记载:“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因为腾讯在互联网界’无耻模仿抄袭‘的恶名,使得腾讯全线树敌,成为众矢之的。”

马化腾极为震动,《腾讯传》记载:“在紧急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上,腾讯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一封复印件,在长达一刻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发言。最后,马化腾开口了,他喃喃自语:’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2010年9月27日,中秋节刚过,360突然发布直接针对QQ的“360隐私保护器”,3Q大战爆发。

一系列事件让马化腾思考腾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行业相处,最后腾讯提出了开放战略,公关的表述是将腾讯的能力开放出来。

执行这一战略的是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马化腾和刘炽平将腾讯的开放能力定义为流量和资本,将前者的优势和战略设想,转化并放大为后者的动力。接下来的十年,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大、最激进的战略型投资者之一。

BAT谁也不甘落后,也不敢落后,阿里巴巴、百度跟进,这对VC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拼钱、拼资源都拼不过,好项目都被BAT抢走了。

腾讯的开放战略从投资的角度看是成功的,正如刘炽平在腾讯2019年投资年会上演讲的总结是:腾讯持股超过5%的公司,总市值超过5000亿美金,这是另一个腾讯的体量。

从战略的角度看却并不成功,腾讯过于看重通过财务投资来参与新的风口,对数据和技术的投入反而不足,这导致腾讯在搜索/微博/电商/信息流/短视频/云等核心战场不断溃败。

最致命的是云计算业务领域的失败,云计算业务诞生需要土壤,需要数据与场景的互通,美团是王兴的美团,京东是刘强东的京东,他们的数据与场景是腾讯打不通的。

2018年潘乱的文章《腾讯没有梦想》对这种“流量+投资”的模式提出了质疑,这一次腾讯选择了坚持。一年后的2019年,刘炽平在腾讯投资年会上说:投资是腾讯的核心战略。

潘乱在《腾讯没有梦想》中说:腾讯是在用投资做防御,之前是遏制阿里,现在可能要加上一个头条。

利益不可能永远一致,利益建立起来的联盟是不持久的。腾讯联盟内部这样的例子很多:腾讯投资贝壳找房,姚劲波很不满,拼多多与京东竞争、滴滴与美团竞争……

马化腾希望通过“投资+流量”的方式建立一个一致对外的联盟,但联盟内成员利益经常不一致,结果是各怀鬼胎,同床异梦,这让腾讯在云计算这场未来之战受到掣肘。

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腾讯联盟体内来说,应该这样说:因为没有永远一致的利益,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

有利则聚,无利则散,用投资建立起来的联盟,很像乌镇东兴饭局的朋友圈。

战国末年,秦国崛起,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但结果却是“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联盟这件事,很少靠谱过。

5

模仿+微创新:2C有效,2B无效

任何一家一直保持领先的公司都要打两场战争,一场战争是现在,一场战争是未来,对于腾讯而言,云计算是未来之战。

“流量+投资”的逻辑阻碍了体系内的数据与场景的互通,让腾讯在未来之战中受困。

除此之外,腾讯在云计算这场战争中落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模仿+微创新这种模式在2C互联网时代有效,但在2B互联网时代是无效的。

在模仿方面,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做得最成功的公司,原因是腾讯不是简单的模仿,模仿之外还有微创新。

腾讯发家的产品是QQ,QQ奠定了腾讯帝国的基础,很长一段时间,知道QQ的人比知道腾讯的要多得多。QQ并不是腾讯原创,其模仿对象是由以色列人开发、后来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的ICQ,QQ早期叫OICQ,后来才叫QQ。

除了模仿外,还有微创新,《腾讯传》中写到:“腾讯做对的事情之一,是对ICQ的模仿建立在微创新的基础上。”

腾讯公司组织架构(来源:公众号乱翻书)

腾讯创业的同期,市场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产品,基本都是抄袭,前有微软,后有QQ,这些产品后来都被微软MSN与腾讯QQ合力绞杀了。

我很早之前有一个朋友,重庆创业,推出的产品叫CQCQ,CQCQ项目很快失败,公司关闭后,他去天极打工待了几年。从天极离开后,他去了深圳再次创业,我们偶尔会在MSN上联系。又过了几年,MSN也关闭了,我们彼此消散于茫茫人海,再也没有联系了。

MSN在白领市场非常流行,MSN在国外打败了腾讯的老师ICQ,也打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旗下的同类产品雅虎通。

关键是QQ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还先后发明了断点传输、群聊、截图等新颖的功能。

腾讯在2005年推出的QQ空间,一开始被当作MySpace的中国版本,后来又被看成Facebook的追随者。

奠定今日腾讯大厦的另外一个产品是微信,微信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国外的产品Kik Message,一个是中国的米聊。

2010年10月20日,一款名为Kik Message的跨平台聊天应用程序正式上线,这个产品发布两周内,注册用户就超过100万。2010年12月,第一代米聊发布了,这是中国最早的手机即时通信产品,2011年1月,微信发布。

关于米聊与微信之间的故事,财经作家范海涛在《一往无前》中写道:2011年4月,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约见了林斌,张志东告诉林斌:“我们知道你们正在做米聊,非常关注。但是微信现在对腾讯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部署,我们肯定会做,而且是用重兵来做。”

QQ、微信是支撑腾讯走到今天的基础型产品,是腾讯帝国的“基础设施”,游戏等盈利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需要依托QQ、微信这两大基础设施才能野蛮生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游戏是腾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腾讯第二季度游戏收入273亿元,营收占比为30%,上一季度为35%。

在游戏业务领域,腾讯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网易,一个是盛大,腾讯从网易身上学到了自研,从盛大身上学到了代理。

过去二十年,腾讯无往而不胜,“模仿+微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都是在2C市场。

未来十年,云计算是新的竞技场,战场在2B。在新的领域,“模仿+微创新”失效了,必须“原创+颠覆式创新”,阿里巴巴、亚马逊、Google云计算业务都是各自商业实践的结果,也是“原创+颠覆式创新”的结果。

6

未来十年:“互联网+”失效,“原创+颠覆式创新”崛起

腾讯走过了二十年,从1999年至2009年,是“在线生活”的十年,发展逻辑是“模仿+微创新”,以QQ流量为基础设施,腾讯无往而不利。

从2009年至2019年,是“腾讯联合舰队”的十年,乌镇东兴饭局是“联合舰队”的一次集中亮相,3Q大战逆天改命,微信崛起,腾讯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在这样的基础上,腾讯通过“流量+投资”的方式(行业称为“赋能性投资”)建立了一个对抗阿里、百度的联盟。

放眼整个互联网行业,BAT主宰了这十年的前半段,AT格局主宰了这十年的后半段,就在这十年,因为大数据、AI、通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作为颠覆性力量悄然崛起,数字化时代到来。数字化时代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战场转移了,从2C市场转向了2B市场,在2B市场,流量效应失效了。

无论“在线生活”时代,还是“联合舰队时代”,腾讯的最大优势是流量,是入口优势,得入口者得天下。依托这样的优势,腾讯制衡了阿里巴巴,腾讯入口优势碾压百度,百度掉队。

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前夜,腾讯遭遇了3Q大战,《“狗日的”腾讯》触动了腾讯整个管理层;数字化时代到来,腾讯没有遭遇类似360那样的直接挑战,《腾讯没有梦想》也没有在管理层中带来根本的触动,腾讯仍然坚持“流量+投资”,以在新的时代建立新的联合舰队,继续与阿里巴巴抗衡。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来源:网络)

早在2013年前后,马化腾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理念,在小范围内讨论。2015年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两个月后,马化腾署名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出版。两会议案与公关紧密配合,马化腾成为“互联网+”的代言人。

马化腾看对了一件事情,未来的战场是2B市场,他看到了远方,但另外一件事情,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却与阿里巴巴、亚马逊、微软、Google等公司的路径截然不同。

按照“互联网+”的逻辑,互联网公司借助“资本+流量”的方式,在不同的赛道批量投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将颠覆传统行业,再造传统行业。

“互联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2005年开始,P2P从疯狂到跑路、共享经济创业(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遍地烽火、网络传销诈骗钱财、互联网虚假炒作怪状频出,信奉“互联网+”的人觉得互联网万能,最终一地鸡毛。

一波又一波的烧钱运动之后,跑出来的滴滴、美团等公司,但“互联网+”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在更大的范围内,适用的是“产业互联网”逻辑。

2019年两会,马化腾带来了七份书面建议,涉及产业互联网、基础科学研究、科技伦理、粤港澳大湾区等,“互联网+”悄然改头换面为“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区别是,前者由互联网公司主导,后者由产业主导。事情变得明朗了,互联网公司要回到IT时代的IBM、惠普等公司的角色,也就是我2005年在博鳌采访马化腾时曾经说过的“TSP(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Total Solution Provider)”。四十年前,这些公司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基于原创技术与颠覆式创新的。

从关系看,换一句更好懂的话来说,传统产业是客户,是甲方,互联网公司是服务商,是乙方。二十年一轮回,游戏的玩法回到了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样子。

人是历史的囚徒,公司亦如是,过往的经验会固化、局限思维,更严重的后果是限制公司的发展,使曾经的创新者成为落后的旧势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25日 07:19
下一篇 2024年04月25日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