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三星罕见联手:为何在印度对小米零容忍?
全球化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力的比拼,更是市场、法律与文化的三重博弈。
在国内,一向对友商碰瓷式营销采取无视态度的苹果、三星,在印度市场一反常态地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
八月底,印度科技与财经媒体集中报道称,苹果与三星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小米发出律师函,要求其撤下部分广告。据了解,小米的广告不仅在公开渠道直接点名 iPhone 与 Galaxy 的高端机型,还加入了“愚人节”的嘲讽语境,被两家全球巨头认为触碰了底线。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业内人士指出,表面上,这似乎只是一次广告口水战的延伸,但细细剖析,却折射出跨国企业在不同市场中的差异化策略。在中国市场,苹果与三星面对小米等国产品牌的“对比营销”往往保持冷静克制;而在印度,它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强硬手段。
这背后暗含了更深层次的市场逻辑。
从广告挑衅到法律函件一场骤然升级的冲突
事件的起因是,三月下旬小米在印度投放的一则整版广告,其核心对象指向 iPhone 16 Pro Max 的影像系统。
媒体消息显示,小米在广告文案用上了“Happy April Fools’ Day”的醒目标语,暗示相信苹果影像优势的消费者是愚人节的“笑话”——这在国内的语境中则是“小丑”。此外,小米小米直接在印度第一大商报《经济时报》刊登了整版广告,公开调侃苹果的iPhone 16 Pro Max,称其相机“可爱”,暗示性能不如自家旗舰。在社交媒体上,这些广告迅速引发关注,也为小米刚发布的 Ultra 系列积累了话题。
这种策略此前曾在国内互联网被称为“碰瓷式营销"而引发了一轮热议。小米在中国市场也曾以类似方式与友商进行“隔空对比”,在用户中激发讨论。彼时已经在中国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苹果,对此采取的是淡漠视之的态度,几乎不对友商的“对比”采取任何措施。
然而在印度,苹果和三星的态度却是零容忍。八月底,多家印度财经与科技媒体确认,两家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小米发出律师函,指控其广告“超出合理比较的范围,带有贬损意味”。根据印度法律程序,这类律师函具有明确警告性质,小米若不调整内容,可能面临临时禁令或经济赔偿。
小米在印度遭遇强硬“威胁”的背后,是印度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则的支撑。根据《印度商标法》相关条款,任何对注册商标的使用,如果被认定损害他人声誉或超出诚实商业实践,就可能构成侵权。而印度广告标准理事会(ASCI)的守则虽允许合理比较,但明确禁止带有嘲讽或贬损意味的广告。历史上,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间的广告战就曾因类似争议被法院裁定“不得通过夸张或羞辱手段削弱对方品牌”。
相较之下,中国市场的广告监管更倾向于防范虚假宣传,而对于“互相调侃”的边界界定则相对宽松。消费者往往也将此视为营销噱头甚至“互联网乐子”,并不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对品牌声誉产生实质伤害。
然而,不同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同一行为的容忍度却截然不同。小米在印度复制国内的营销打法时,却低估了当地的法律边界和文化敏感度。
值得注意的是,律师函并不仅仅是法律动作,更是一种商业信号。在印度的行业观察者看来,苹果与三星此举不仅是为了应对“玩笑”本身,更是在关键销售季节到来之前,提前划定竞争的“边界线”。
印度市场的高端博弈为何容不得“玩笑”
虽然法律提供了形式上的依据,但真正推动苹果与三星选择强硬姿态的,却是印度市场的格局与战略定位。
根据 IDC 数据,随着中产阶层的扩大,2025 年上半年,印度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超过九成的份额由苹果与三星占据。换句话说,印度高端市场几乎是可以确定的增长来源,还是苹果、三星两家公司的“利润腹地”。
在这种格局下,小米广告的嘲讽并非单纯的创意,而是可能对溢价能力和品牌认知造成实质性冲击。对高端品牌而言,其产品定价与高端形象紧密捆绑,哪怕只是“愚人节”的玩笑,也可能在长期传播中稀释消费者心智,进而对品牌产生重大影响。更关键的是,印度的高端市场仍未真正成型,苹果、三星的地位仍不足够稳固。
当然,苹果、三星采取法律措施的时间节点同样耐人寻味。印度的下半年是全年最重要的销售周期,从独立日到排灯节,贯穿多个大规模促销季。如果小米广告在此期间持续发酵,可能直接影响苹果与三星在旺季的销售表现。对两家公司来说,律师函既是法律手段,也是市场预防。
此外,战略维度的考量更让苹果与三星无法容忍模糊地带。苹果近年来大幅提升印度本地生产比例,iPhone 的印度产量已经占到全球出货量的显著部分;与此同时,其在零售端的扩张也意味着对本地品牌认知的依赖不断增加。三星则将印度定位为高端与折叠屏产品的重要试验场,甚至在本地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工厂。
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两家公司对品牌调性的维护显得格外敏感。任何可能侵蚀其高端定位的市场行为,都需要第一时间阻断。
相比之下,在中国市场,苹果的高端地位几乎无可撼动,中国品牌即便在广告上频频挑战苹果,但实际对 iPhone 溢价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而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早已微不足道,更无力通过法律手段“捍卫阵地”。因此,两家公司在中国更倾向于保持淡漠态度,避免与对手陷入“流量漩涡”而引发更加不利的舆论。
换句话说,区域差异的背后,是市场份额、法律环境和文化认知三方面的叠加作用。中国市场的广告互怼更多是“声音战”,对实际销售影响有限;而在印度,高端市场的集中度和利润密度,使得同样的广告行为被放大为“底线问题”。
结语
苹果与三星在印度的律师函事件,为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化竞争的窗口: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场采取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市场份额的敏感性、法律边界的清晰度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对小米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广告战的插曲,更是一堂跨国经营的必修课。真正要在印度高端市场立足,仅靠产品与价格并不足够,理解和适应当地法律与文化的细微差别,同样决定着长期竞争力。
而对苹果与三星来说,这次“联合出手”也传递出一种姿态:在印度,它们愿意放下惯常的克制,以法律武器守护高端形象和利润核心。随着印度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种敏感与强硬或许只会愈发凸显。
全球化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力的比拼,更是市场、法律与文化的三重博弈。小米广告中的“愚人节玩笑”,最终演变成一场跨国企业间的严肃较量,正是这种博弈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