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用“小凉神”打低价 是救场还是补课?
从价格来看,小凉神空调对比格力主品牌同类产品要便宜400元左右。
或许是因为淘天的双11大促活动仍未正式上线,自京东、抖音在10月9日开启大促活动以来,双11并没有呈现出过往的“热烈”,反而是消费者对“根本没便宜”的抱怨。
不过,相较于其他品牌对双11的“冷待”,格力却似乎展现出了超过618的热情。在京东双11活动在10月9日晚8点开启的同时,格力与京东共同推出的渠道品牌小凉神也同步上线。
消息显示,此次格力与京东共同推出的渠道品牌“小凉神”,首批产品定价1899元、1999元。从价格来看,小凉神空调对比格力主品牌同类产品要便宜400元左右,售后方面,小凉神空调则为6年整机包修。
格力为什么“需要”降价?
自2025年度中报发布以来,格力空调要不要降价、能不能降价成为了投资者热议的话题。
这背后,是空调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过去十年,格力凭借技术实力以及强大的渠道体系牢牢占据了空调高端市场,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家电企业。然而,随着中国消费出现K型分化,曾经的高端消费力开始萎缩。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存在感开始增强。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尽管在市场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仍然从整体上交出了差强人意的成绩单,但在作为空调旺季的第二季度却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跌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华凌、Leader、小米等品牌持续在中低端市场发力,空调行业形成了以低价为主的市场格局,进一步侵蚀了以“高利润”为护城河的企业的增长空间。
互联网新品牌通过线上促销、流量补贴以及薄利多销等策略实现了快速扩张,压缩了包括格力在内的传统巨头的销售空间。而作为主打高可靠性和较高售后承诺的品牌,格力空调不管是成本还是售价都更高,因此难以进入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之内。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和美的、海尔等品牌在中低端价格战拥有相应的“替身”不同,格力在空调市场一直以单品牌的形式参与竞争。这让其在空调价格战中处于被动。
在上半年,尤其是618大促期间,格力仍然坚持”利润优先“的主张。尽管也出现了相应的降价,但降价幅度远不如其他品牌,同时格力也缺乏对新品牌相应的掣肘手段。上述因素叠加,造成了格力电器二季度的下滑。
业内人士指出,格力通过子品牌参与价格战的决策并不令人意外。作为空调行业的头部企业,格力面临的是行业整体的天花板。这意味着格力如果想要继续维持增长,就需要保证市场份额的稳定。
因此,格力通过子品牌向市场输出更加低价的产品保住份额,同时维持在渠道的话语权,是防止竞争对手“先占位、后扩张”的现实选择。
而通过新的品牌参与价格战,能够让格力在价格战中拥有更多灵活性。对于格力来说,多年来通过高品质、长保修建立的品牌形象是其核心资产。通过子品牌参与价格战,能够避免格力品牌参与低价促销而导致品牌价值稀释与高端用户认知破坏的风险。
现在入场,晚了吗?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格力赶了个晚集。
2025年度的国补政策叠加平台优惠,今年618成为了开展价格战的最佳时机。品牌方自发降价,使空调价格出现了历史性下探,同时也快速消耗了国补资金,并进一步透支了空调未来的需求空间。有报道指出,618期间“国家补贴+平台满减+以旧换新”三重优惠叠加,空调价格创历史新低。这让,新增的空调消费需求在今年上半年就得到了集中释放。
而到了下半年,国补政策的资金发放节奏也开始收紧。尽管下半年仍有两批690亿元的国补资金下达,但从电商平台来看,能够继续领取国补优惠的地区也开始减少,尤其是在消费力更加旺盛的一线城市中,消费者几乎很难领取国补资格。
对于格力来说,这是不太好的信号。格力在上半年整体营收有微降甚至二季度明显下滑的迹象,公司整体表现显示上半年存在一定压力。
然而,业内人士却指出,上半年国补+618已经“吃掉”了大量可被刺激的需求。这是一个窗口期优势巨大的阶段。格力此前较为矜持的策略,比如维护品牌溢价、谨慎放低价等,的确可能因此错过了以低价获取大量出货与渠道曝光的最佳时机。
这是格力错失了上半年价格战的代价,换句话说,上半年若选择更积极的促销阵地,或许能在需求释放的高峰期抢得更多份额。
不过,晚到总比不到要好。
格力推出“小凉神”,是一场理性的应变,而非情绪化的“救场”。它意味着格力终于接受了现实——在消费分层加剧的市场里,单一品牌体系已难以覆盖全部人群。通过子品牌切入低价市场,是格力重新划分价格边界、稳住出货底盘的务实之举。
但这场战役的意义,更像是一场补课。格力错过了上半年的红利周期,如今入场,既是对渠道与份额的修复,也是为2026年的市场布局打基础。短期内,“小凉神”或许无法带来利润上的惊喜,但它的存在,将决定格力在未来空调市场中能否继续保有战略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