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大争之世,头部阵营也不稳了?
上半年,空调行业的“铁三角”——美的、格力、海尔,依然牢牢把控基本盘。
“国补+高温”,让今年的空调市场异常火爆,行业里也混战一片:美的、格力、海尔三足鼎立的大格局未破,不过海尔、格力的拉锯让座次争夺暗流汹涌;小米凭借强大的营销拉力凶猛冲量,海信、TCL试图以新风标签撕开市场,奥克斯则借上市IPO谋求东山再起,众多中小品牌在低价带寸土必争……空调大争之世群雄并起、各显神通,连固化多年的头部阵营都不稳了。那么进入新冷年,谁又能傲视群雄、领跑行业?
三强格局未破,大争之世呈现多维混战
上半年,空调行业的“铁三角”——美的、格力、海尔,依然牢牢把控基本盘。GfK中怡康数据显示,上半年三巨头零售量份额68.2%、零售额份额73.6%,远超其他竞争者。
从三强座次来看,据GfK中怡康2025年第29周最新监测数据,美的以28.9%的零售量份额领跑,海尔以26.8%紧随其后,格力以24.9%位居第三。
空调三强的整体统治地位虽未动摇,但座次之争却愈演愈烈:在第25-29周这五周内,海尔和格力在“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上激烈拉锯,海尔三次排到第二,格力两次第二。这细微的波动,折射出头部阵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其他品牌也在努力攻取市场。例如,小米发挥营销力与IoT生态的优势,在年轻群体和线上渠道持续渗透,增速亮眼。海信、TCL则押注“健康空气”,将新风功能作为核心卖点,在消费升级浪潮中分得一杯羹。曾以价格作为优势的奥克斯,加力冲刺IPO,谋求上市后获得资本加持以重振旗鼓。还有一批中小品牌,依靠极致的价格策略,在低端市场与下沉渠道顽强地切割着份额。
可以说,国补政策犹如一剂强心针,叠加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共同催生了这场市场盛宴,也使得竞争维度空前复杂。
增速分化,头部阵营格局不稳
看空调格局,不仅要看谁的份额多,更要看谁跑得快。头部阵营里美的、格力、海尔这三驾马车,也跑出了不同增速。
GfK中怡康2025上半年空调市场零售量份额数据显示,格力下滑了1.4个百分点,美的微增0.1个百分点,海尔实现了0.7个百分点的净增长,成为TOP3中净增幅度最高的品牌。
另外,今年以来,海尔空调全球销量提升20%,份额提升1.2pct;国内安装量提升50%,线上线下份额分别提升2.3pct、2pct;卡萨帝收入提升50%,空气方案销量提升120%。
这份成绩单并非偶然,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两条清晰的增长曲线:
一是海尔空调依托“可变分流科技”等突破性创新,持续夯实性能与能效标杆,在大众市场持续走高。例如今年的新品云溪空调就具有“强冷强热强能效”的显著技术优势,升级的“声源定位送风”、“AI节能”、“15秒速冷”等核心技术,全方位满足了高温下用户的舒适、健康、节能需求。
二是卡萨帝空调在高端市场掌握着压倒性优势。2025上半年,卡萨帝在高端柜机市场1.2W-1.4W、1.4W-1.6W、1.6W+三个关键价位段,年累份额分别高达55.1%、44.2%和67.0%,且增幅均超10%,在高端挂机市场也以34.8%的份额领跑。星悦空调尊享版甚至在26周于1.2W-1.4W价位段创下销量占比超90%的惊人记录。
海尔空调的双线增长,为其在头部阵营里不断积累“上攻”力量。海尔与格力在第二位置上的频繁易位,正是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直观体现。稳固多年的“美格海”格局,也逐渐显露出松动迹象。
新冷年烽烟再起,技术决定格局走向
随着新冷年开盘,空调三巨头纷纷亮出新一年的战略底牌,技术竞赛被推向白热化。
观察来看,美的下半年继续在“无风感”上做文章,以语音版、母婴版等扩充产品序列,并在多品牌协同与渠道效率上寻求突破。格力则持续强化其科技标签,力推对标卡萨帝软风科技的分布式送风技术和WiFi联网机型覆盖,稳固其性能口碑,同时还在努力推动渠道转型。
海尔空调则在日前召开的空气产业开盘发布会上,祭出了最凶猛的技术组合拳,目标直指双曲线持续增长:
在大众市场,其最新“可变分流科技”成为新冷年核心卖点,被广泛应用于云溪、聪明风等主力机型,APF值最高达6.03.远超新国标一级能效,配合AI节能、凉芯桥高温制冷、AI热流除霜等硬核技术,在性能与省电维度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在高端市场,卡萨帝致境空调左右不同温、风不直吹的“双塔分控科技”、行业唯一全自研AI动态五恒空气系统,以及水氧洗空气、双极离子除菌、智慧除湿、智慧舒适家等技术矩阵,代表了行业顶尖的舒适与健康空气解决方案。
另外,海尔中央空调也在高温强冷(65℃)、低温强热(-37℃)、恒温除湿等极端工况性能上持续突破,并推出“8小时免拆换新”等场景化服务方案。
这一系列“跑”在行业前面的技术创新,为海尔在新冷年乃至未来持续“上攻”提供了强大引擎。可以预料,面对技术大爆炸的冲击,空调头部阵营的格局很难一成不变。
空调新冷年已经开打,大争之世看起来争的是市场份额,实际上争的是技术领导力。头部阵营格局不稳,说明行业不存在所谓的“铁帽子王”,技术迭代的速度与深度将成为决定座次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