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500亿破局 海信家电英国突围 中国家电挑战增长极限
当前,中国家电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家电行业正经历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的深刻转型。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战难以为继;全球贸易环境波动加剧,传统代工模式利润空间被压缩。以上种种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加速转型步伐的主要因素。
近段时间以来,家电巨头频频落子,从技术升级、全球化突围以及生态整合三个层面寻求突破口。
自我革命
中国家电业的变革已悄然越过临界点。
美的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入500亿元研发资金,重押具身智能、储能及机器人三大赛道,打造更高的企业科技护城河,为走向全球走向高端化建立真正的企业护城河。最新消息显示,美的集团投资70亿元打造的上海全球创新园于7月21日正式启用,首批2000名研发人员进驻,聚焦前沿领域。
而海尔集团则在上个月底以超 25 亿元完成对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入股交割,正式将这家工业机器人龙头纳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
家电巨头不仅在全新的领域征战,同时也在全球化方面取得突破。有消息指出,在中国市场不算强势的海信家电在欧洲、南非等地取得市场层面的突破。数据显示,6月,海信洗衣机在英国的市场份额突破11%,跃居行业第一。同时,还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南非等多地份额超30%,稳居当地市场前三。
业内人士指出,家电这个曾以“规模制胜”的行业,如今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自我革命——美的500亿研发资金砸向机器人赛道,海尔与长安汽车跨界协同,海信电视在英国零售渠道撕开11%的份额缺口……头部企业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重构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内在升级
当前,中国家电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在中国市场,家电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竞合思维的转变,应对越发内卷的环境。
在技术层面,AI大模型与健康功能的升级正在推动家电产品的高端化进程。包括长虹、海信在内的头部企业推出机遇大模型的AI智能体,为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产品赋能。
其中,长虹的云帆大模型成为家庭娱乐由观看时代向对话时代转型的推动力,为家电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开辟了技术升级的道路。
变革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也发生在企业与企业的竞合模式上。过去十年,家电行业的竞争主线是“价格战”与“渠道战”,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
而当下,产业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单点竞争让位于系统竞合。2025年7月,海信与美的两大千亿级集团首次达成战略合作,共享安得智联全球物流网络。这一事件标志着行业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思维转向“成本共担、能力互补”的协同逻辑。
向外突围
在全球市场,家电企业进一步加快全球化2.0的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头部企业的出海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技术品牌取代成本优势,本地化深耕取代粗放扩张。2024年,海尔海外收入占比突破50%,国内外市场“平分秋色”;美的海外营收1690亿元,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40%以上。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双轨战略的推进。在新兴市场,家电企业推动本土化生产与本土化运营。在欧美市场,则通过并购取得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其中,美的在海外开启并购之旅,连续完成对多个海外品牌的并购。
公开消息显示,今年4月末,美的以10亿欧元完成对欧洲厨电品牌Teka集团的收购。业内人士指出,美的收购Teka既能规避本土消费者的品牌认知障碍,又能快速切入高端市场,是美的攻占欧洲高端市场的关键一子。
此外,头部家电企业正在将触手伸向家电之外的领域。其中,美的通过“2+4+N”全球研发网络,突破家电技术边界,抢占人形机器人、储能等万亿级市场入口。
三大矛盾
企业增长需求与市场饱和现状的撕裂已经逼近极限。尽管2024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达9027亿元,同比增长5.9%,创历史新高,但增长是由以旧换新政策短期拉动的。从本质来看,家电消费的内生动力并为修复。
2023年的数据更显真实。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家电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仅3.8%,创十年来新低。企业被迫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新的战略转型,以技术溢价缝合裂缝。其中,电视行业通过Mini LED技术与超大尺寸电视,实现结构升级,拉升产品均价。其本质是参数内卷激活存量替代需求。
在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家电的成本端则更加残酷。原材料波动叠加海运成本暴涨,让传统家电利润率逼近警戒线,倒逼企业以数字化工厂压缩成本。企业在分厘利润中捍卫生存权。
尽管出海2.0为家电企业带来了新兴市场的结构性红利,但欧美市场的挑战也不容小觑。美国的关税政策加速生产环节出口的进程,而欧盟复杂的认证体系则迫使企业投入合规改造。
以上种种表明,中国家电产业的自我变革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业内人士指出,头部企业的自我革命,实则是中国家电业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策源地的惊险一跃。当技术卡位、生态重构与标准输出形成闭环,“中国智造”的全球话语权争夺已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