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退场,苏宁沉浮:一个时代的映照
当下,低价不再意味着廉价,而成为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选择。
9月22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公告表示,第二大股东杭州灏月拟减持不超过2.6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85%。公告特别强调,这一动作不会引发控制权变更,也不会影响公司持续性经营。
消息显示,杭州灏月的背后是阿里巴巴系资本。此次杭州灏月出面的低调退场,与阿里2015年高调入股苏宁易购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5年,苏宁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中国以283亿元认购苏宁易购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彼时,苏宁易购是被寄予厚望的零售巨头,而如今,苏宁易购却已经跌落为ST股。而阿里则将苏宁易购股份则从淘宝中国辗转到杭州灏月手中,最终低调离场。
业内人士指出,苏宁易购与阿里巴巴关系的变化,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家零售企业的兴衰,更是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十年时代巨变的缩影。
从风光到衰落的十年
2015年,中国消费市场仍然沉浸在告诉发展的美梦之中,“消费升级”成为了零售行业津津乐道的话题。洞悉这一趋势的电商企业,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业态,看作是消费升级时代下的扩张战略。
这才有了苏宁易购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
时间回退到2015年。这一年,阿里高调入局苏宁。彼时,苏宁不仅是国内的家电零售巨头,更是一家充满了向互联网转型叙事的企业。在此背景下,阿里与苏宁涉及283亿元资金的合作,被看作是传统零售与互联网电商融合的案例。
业内人士指出,在消费升级语境下,苏宁与阿里的合作“各取所需”。苏宁需要阿里的资金实现多元化扩张,而阿里则需要利用苏宁的渠道与规模深入到线下市场中。然而,双方的合作却远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在阿里注资之后,苏宁理所当然地开启了一系列战略扩张。据了解,苏宁当时的扩张几乎涵盖了所有新兴赛道。公开消息显示,苏宁先后豪掷千金收购国际米兰,将体育视作流量入口,推出苏宁金融,进军支付与消费信贷领域,甚至还尝试涉足视频、文创内容,打造综合性的消费生态。
然而,大手笔的战略扩张为苏宁创造了隐忧。业内人士指出,扩张代表的不仅是规模的增长,而是资金的快速消耗。尤其是苏宁优势的家电零售领域利润率有限,而投入的体育、地产以及金融却是烧钱游戏。这最终引发了苏宁的现金流危机。消息显示,早在2019年前后,苏宁易购就不断传出资金链吃紧的传闻。
2021年,苏宁易购的危机集中爆发,大量债务到期,资金链濒临断裂。张近东卸任,苏宁从此进入“去创始人化”的阶段。尽管国家层面推动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2023年为苏宁带来恢复性盈利,但盈利规模极其有限,远不足以改变债务沉重的现实。
公开消息显示,最初阿里系入股时,苏宁易购股价为15.23元/股,而转让给杭州灏月时每股价格仅为1.53元,阿里对苏宁易购的投资面临巨大亏损。阿里在高点入局,如今选择在低谷时减持,既是理性选择,也象征着一段资本合作关系的落幕。
中国消费的十年巨变
苏宁的衰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中国消费大环境的深刻转变交织在一起。2015年,阿里与苏宁的牵手,其实正是消费升级叙事最为强劲的时刻。
彼时的市场充满信心,中产扩张、互联网红利、城市化进程都在推高零售行业的想象力。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付费,大件商品和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整个零售行业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
然而十年过去,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宏观经济的波动让消费信心不再稳固,疫情之后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趋势。消费者逐渐变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升级”,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拼多多的崛起正是这种转变的直接体现。
当下,低价不再意味着廉价,而成为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传统零售商很难再用“大而全”的模式来打动消费者。
同时,消费也在不断分层。部分高收入人群继续追求品质和品牌溢价,中产及以下群体则转向更加务实的消费模式。这种分层不仅体现在品类选择上,也体现在渠道偏好上。高端消费更多走向线下体验式消费,而大众消费则依赖线上低价渠道。十年前,苏宁寄望通过线下大卖场统揽所有群体,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被彻底打破。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消费信心的不足。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社会结构变化叠加就业压力,使得消费者在支出上更加谨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周期被拉长,“能用就行”逐渐替代“追求更新”。这直接削弱了苏宁这样的零售商赖以为生的频繁交易逻辑。即便政策层面不断出台刺激措施,消费的回暖依旧难以一蹴而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宁的困境就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在新的消费逻辑下的缩影。
阿里与苏宁的合作始于消费信心最为澎湃的时刻,结束于消费逻辑最为谨慎的当下。前者在高点入局,后者在低谷出局,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正好勾勒出中国零售与消费的十年巨变。苏宁从风光到衰落,是自身战略失衡的结果,也是宏观消费趋势变化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