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高考状元”:为救李郎离家园,未料“考得比较好”

1.jpeg

原标题:重新定义“高考状元”:为救李郎离家园,未料“考得比较好” 这两天,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按往年的惯例,这时候高考状元的新闻又该刷屏了。

原标题:重新定义“高考状元”:为救李郎离家园,未料“考得比较好”

这两天,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按往年的惯例,这时候高考状元的新闻又该刷屏了。

但今年画风突变,无论是学校还是媒体,围绕大众最关心的高考状元及其分数,纷纷打起了哑谜,编起了段子。

比如,媒体不说状元,但我能告诉你“2021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

或者,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取得“好成绩”的同学:

学校不发常规喜报,改在微信发通知,让人想起冯小刚电影里,暗号是“打死也不说”的傅彪:

这浓浓的黑色幽默感引得网友跟风造句,贡献了更多笑料。

emm……女驸马的下句是啥来着?

如果欧洲杯也不说冠军,改说“踢得比较好”,各家球迷也许会更加友爱吧?

以及即将开幕的东京奥运会,除了禁止场内观众欢呼吹口哨为运动员加油,开历史之先河,还将发明新的冠亚季军说法:

这一切,都是因为前天教育部出的一条通知。

通知要求,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这和当年广告限制极限词何其相似,难怪有人给校长出主意,可以套用广告的解决方案,比如“我校XX同学分数比第二名遥遥领先”,“更多一本升学率”等。

也有人建议,除了“考得比较好”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还可以在通知发酵后,用“本省/本市严禁炒作的两个人”来指代高考状元。

妙啊,多少电商文案也是这么绕开极限词的……

你想啊,如果只能用“考得比较好”来指代状元,让那些原本真的只是“考得比较好”的同学情何以堪?如何自处?

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过度宣传极少数的高考状元,对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及其家庭,是渲染焦虑。好像只有成为状元才是成功。

正如相关新闻下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说,大家除了要恭喜那些取得好成绩的考生,也应该关心那些考得不太理想的考生,避免他们一时想不开走上轻生的道路。

此外,更多媒体、机构乐于炒作高考状元,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相关。

比如学校、培训机构,通过宣传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在生源师资上掐优,形成教育资源的垄断,加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

你看,上述江西“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一公布,相关“分析”文章马上出炉。

据知乎、贴吧的网友爆料,这些民办学校收费明显较贵。从小学到高中,每学期(注意不是每年)的费用都在1万以上。

高考状元甚至还能带动小区房价上涨,这是地产中介,包括普通市民也格外关心高考状元花落谁家的原因。

再说状元本人,虽然也常有同学对各种炒作提出反对,但不可否认,更多人会因为社会各方对状元的追捧而有超额获益。

对状元有适当的物质奖励当然无可厚非,但当一些人把这种善意的鼓励,理解为状元理当利用这个关注度赚钱,就扭曲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对年轻的学子来说,这种过度的追捧和奖励,也未必是好事,长远来看,往往变成一种捧杀。

如此多的利益相关方,各种观念混杂,最后往往是即使学校不敢发不想发,也会有人想方设法把消息透出去。根本不是教育部一纸禁令能封住的。

当然,这件事还有个大背景,就是今年校外培训机构正迎来最强监管,北上广深率先试点,禁止各种校外辅导。炒作高考状元,作为机构制造教育焦虑的重要一环,才会被突然重锤。

现在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官方不公布状元信息,部分省市在查分时前10名甚至50名,即不显示排名,只能民间自己找信源拼凑“榜单”。同样是“考得比较好”,谁是真正的第一名?这恐怕会让民间出现更多真假难辨的“状元”。

只要分数和排名客观存在,整个社会对“状元”的推崇也没有彻底改变,这种刻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掩耳盗铃式的禁令,可能会让考生家长更加焦虑,催生更多的骗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产品图.jpg

赞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20日 23:25
下一篇 2024年04月20日 23:25